从抽象空间到场所环境:深圳大学2018级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2019-08-09

7月1日下午,深圳大学2018级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三个专业的一年级新生完成了本学期的设计专业课,并举行评图。本课程属于深大“一横多纵”教学体系中的横向基础教学平台,并强调大比例模型制作和图纸表达的配合。整个学期的教学以抽象空间的操作训练为起始,而以基于场所环境的空间建构表达为结尾。课程采用了分阶段、逐个聚焦的方式来模拟设计思维和空间表达逻辑推进的过程。

模型展示

评图现场

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空间叠加”(1周)、“空间组织”(4周)、“建构表达”(3周)与“场地组合”(3周),并围绕着6x6x9米的建筑单体和组合进行分阶段、要素分解的专题训练。四个阶段的教学均采用收敛而非发散的模式,并在建筑体量、结构类型和材料表现上设置一定限制以强调教学的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以实体模型的操作、观察和记录为载体,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组织和表达能力。

分阶段的教学组织

“空间叠加”的核心问题是空间正负形的转换。学生需通过多方案的模型操作和观察认识到简单操作与复杂空间的辩证关系。本阶段仅表达人体尺度,而不涉及其他具体的建筑问题,属于纯粹的空间形式认知。  

“空间组织”是抽象空间到建筑空间的具体化过程。学生要在叠加模型(6x6x9米)的体块内布置工作室、卧室、小院等功能块,并对内外部空间进行调试,以适合功能、流线、尺度等基本需求,最后用单一材料的模型进行表达。

从抽象空间到功能组织

“建构表达”糅合了结构、材料、构造这类建筑本体的问题,是对原有空间概念的深化。在墙/板和梁/柱两类结构类型、模块和整体两种材料呈现方式的范畴内,学生要通过1:30的模型来讨论建筑空间的具体实现方式,并尽可能地逼近真实的建筑空间氛围。  

“场地组合”则需要5-6名同学进行协作,在单体模型的基础上共同创作场地,并对景观和环境设计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既要通过协调来分配给定的场地要素(如水体、广场等),又要相对独立地完成各自建筑周边的外部空间设计。场地协调机制的介入拓宽了空间与建构训练的维度,并促进了建筑、规划、景观各专业的融合。

材料实验

1:30 模型表达

材料呈现

场地组合


感谢陈述、罗明锐、冯乐乐、黄沛鑫等同学及其所属小组对本次总结的支持;

感谢一年级全体教师对设计课程的支持。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732877    26732848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