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华阳国际暑期城市建筑设计工作坊顺利闭幕
2019-08-12

2019年8月5日至8月10日,深圳大学+华阳国际暑期城市建筑设计工作坊在我院成功举办,来自南北建筑院校的32位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展现了调研、设计、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展示了丰富多元的成果。深大建规学院院长范悦教授、华阳国际唐志华总建筑师、本原设计中心执行主任王晓东研究员、以及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成果评图,并为同学们颁发了获奖证书。杨晓春副院长主持了工作坊评图活动。

评图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们的合影

本次工作坊以“类型罗湖/活力罗湖(Luohu Typology/Luohu Vitality)”为主题,旨在结合深圳城市发展现状,探讨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情境。以罗湖口岸地区的空间活力为议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提升口岸公共空间的公民性、文化性、和参与性。通过七场不同主题的课程讲座,让学生获取深圳和罗湖口岸的城市发展背景;了解公共空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日常的观察视角重新审视口岸片区建筑空间形态对都市生活的干预作用;认识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梳理口岸片区建筑历史演变的线索,从场所营造的角度延续集体记忆并注入文化活力;同时,以光环境专题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兴趣,引领学生从形态设计技能向研究实施技能拓展。

工作坊过程中的指导点评

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进行调研和设计,在对罗湖口岸白天和夜晚几次观察调研之后,各组从独特的视角生成了研究设计的主题。在五天的时间内,各组学生与学院的导师们深入讨论调研方法和设计策略,在一天半的时间内汇制两张A1汇报图纸,最终在学院评图大厅分组汇报成果并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和点评。

评图现场

第一组以“A货之死”为题,分析了罗湖商业城内A货买卖形成的社会和空间原因,并围绕“市场经济”与“人性约束”两条主脉络进行叙事,探讨口岸商业城如何以新的空间形制适应未来的商业形式。此方案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第一组图纸

第二组以“驻足-交界空间之微改造”为题,用影像记录呈现了口岸公共空间中的停留行为发生的地点,分析了交界空间的形态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停留和交往的需求,并提出了微改造的策略。此方案获得了最佳表现奖。

第二组图纸

第三组以罗湖“间”计划为题,针对联检广场上下层功能及人流分布不均的问题,对片区公共空间进行“间”的原型提取,塑造了连通上下层的场所空间,这些场所将在特定的地点被不同的活动主体给予功能的定义,从而实现场所的活化和再诠释。此方案最终胜出,获得了工作坊的设计优胜奖。

第三组图纸

第四组以“城市展厅”为题,针对罗湖口岸文化活动的缺失和市民参与性的薄弱,以东广场的改造为落脚点,探讨用场所营造的手段重塑活动场地,增加了与景观结合的遮阳设施、游览路径、和演艺舞台等元素;并以“策展”的方式注入文化符号,延续罗湖记忆。此方案获得了设计策略创新奖。

第四组图纸

第五组以口岸之“暗”为题,关注了口岸片区非正规的交易行为-水货交易发生的地点及其空间形态,以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这些交易所产生的瞬态空间的多样和流动性,总结了空间的可视性和与目标人群的距离两个空间上的因素对非正规交易分布的影响,并尝试探讨了这些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弱势群体自下而上的空间占用行为以及空间生产在各方利益交涉后的平衡状态。此方案获得了最具人文关怀奖。

第五组图纸

第六组以“寻·迹”为题,从微更新的尺度探讨了装置介入对片区活力复兴的催化作用。组员从收集到的罗湖老照片中提取区域的记忆元素进行空间化和抽象化的转译,以此为符号设计了五个不同尺度的装置,回应了现状使用上的需求。并通过设计故事脉络和游玩流线,激活视、听、触的多种感官,推广罗湖的文化特色。此方案获得了最佳解决方案奖。

第六组图纸

工作坊闭幕仪式由学院副院长杨晓春教授主持,工作坊的导师代表齐奕、曲菲、张轶伟、姚其分别总结了教学的收获并向学生们致以祝福。随后,华阳国际唐志华总建筑师及学院的领导向同学们颁发了获奖证书。

学院院长范悦教授祝贺学生们在五天之内取得的成果,他欢迎同学们选择深大建规学院,成为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唐志华总建筑师向工作坊的顺利闭幕表示祝贺,并向学生们颁发了华阳校招直通卡。闭幕式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享用了自助晚餐,自由地交谈。

闭幕式现场

部分获奖同学与老师合影

闭幕之后的第二天,工作坊的学生们参观了华阳国际的工作地点,并在项目设计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和万象天地,在欢乐中结束了深圳之行。

设计师带领下的建筑游览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732877    26732848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