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纵”论坛 | 首届“横纵”建筑教学模式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圆满举行
2020年12月19日下午,首届“横纵”建筑教学模式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圆满举行。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科中设计主干课程“横向+纵向”的教学体系改革,采用主题演讲和圆桌研讨的方式进行。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发起,共邀请了13所国内知名院校主管教学的教授和设计教师共同参与。参会嘉宾包括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同济大学蔡永洁教授、东南大学鲍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彭长歆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邵郁教授、重庆大学褚冬竹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叶飞教授、南京大学周凌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沈中伟教授、青岛理工大学王兴田教授和许从宝教授、苏州大学申绍杰教授、福州大学关瑞明教授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设计教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横向和纵向教学平台的主持教授、教师、校外导师和学生也参与了研讨会,共议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演变中的核心话题。
下午1点30分,研讨会在学院C205报告厅正式开幕,会议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彭小松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教授通过视频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预祝会议成功举办。随后,学院院长范悦教授致辞,对耕耘在设计教学一线的诸位专家学者致以敬意,并对“纵向”教学模式在建筑教育的溯源流变进行了概述,指出其基于传统师徒制的教学法内核。
在经验分享环节,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许从宝教授以“关于导师组负责制的思与行”为题介绍了该校基于纵向“导师组”的设计教学。许教授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三十余年的教育历史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2009年实行导师负责制后的教学心得。导师组的建设有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推行具有专题性的设计课程。该校设计主干课教改的目标在于实现专业自发生长向学科自觉发展的跃升,重塑设计教学的个性与地方性。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申绍杰教授的演讲以“大平台+导师组的实践与思考”为议题,探讨了以校企合作、融合室内设计全过程人才培养为背景的教学实践。苏州大学的教改旨在建立多学科融合机制,强调路径教育的课程群体系。申教授引用了该校来自美国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外籍教授关于打破学科壁垒(“Can we break all the wall?”)的论断,指出学科交叉和融合在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关瑞明教授以“建筑设计教学的连横合纵”为话题,生动地介绍了该校横向和纵向的教学体系,以“均好性”“竞争性”和“特色性”设问,探索教育的本质诉求。关教授详细介绍了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横向平台和三、四、五年级具有纵向教学特征的导师组教学团队,并指出“导师组工作室”制度既促进了教研教改日常化和教学的衔接,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兄弟学校的经验分享后,深圳大学建筑设计教学团队的主持教授和骨干教师对“一横多纵”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彭小松副院长首先对2015年以来“一横多纵”教学体系的探索进行了概述,强调其打破学科壁垒和突出教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横向平台强调厚基础,由学科融合形成基于空间训练的一体化平台;纵向平台强调特色与专门化训练,充分吸纳导师组团队的学术兴趣和教学专长。
顾蓓蓓和殷子渊两位横向教学平台的主持教授分别阐述了一、二年级的教学概况和教改成果。造型艺术方向主持教授吴昆则详细介绍了深圳大学美术教学组在视知觉、综合材料等实验性教学领域进行的探索。横向基础平台强调“泛在设计”的创新,即整合并打通设计基础和美术基础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泛在设计”的大类通识教学。以视觉创意设计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以空间建构和概念设计为核心的基础教学都是横向平台上最新的教学法探索。
针对各校普遍关注的“纵向”教学体系,龚维敏教授、刘尔明副教授、陈佳伟副教授、何川教授、王晓东教授分别介绍了“一纵”到“五纵”五个纵向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况、师资构成和教学特色。纵向贯通平台在于特色引领,强调课程设置的专门化、研究性与差异性,同时加强纵向衔接和横向控制,形成垂直和水平结合的教学矩阵。垂直教学体系具有和早期布扎体系内“图房”相似的特征,强调师徒传承和高低年级的学生互助交流。同时,纵向组教学的倾向会体现教师的研究特色,并具有本硕衔接的潜在可能。
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矩阵教学体系在于充分优化师资,形成不同的教学团队,提炼和实践具有针对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法。传统基于建筑类型的课题设置将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对象,强调学生从深度上解决建筑设计问题。
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之后,全体与会嘉宾移步至二楼平台进行合影,并参观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成果展览。兄弟院校的教学同仁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展览,对教案设置、学时安排、表达媒介等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对深大本科教学的“纵横”体系建设和课程模块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和积极评价。
在圆桌研讨环节,与会嘉宾以“横纵”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提升为主题,进行了开放且具有思辨性的讨论。研讨议程由范悦教授主持,诸多学者各抒己见,坦率对话,针对深圳大学建规学院“学、研、产”教学特色的传承和“一横多纵”的教学体系进行了讨论,既有对我院近年来教改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的褒奖,也有对师资平衡、课题学术价值等问题的建议和鞭策。
徐卫国教授从学术与实践整合的角度阐述了个人对建筑教育新趋势的看法,尤其是如何融合不断涌现的数字和建造技术;鲍莉教授从深圳特区的区位出发,讨论了培养实践型建筑师的不同途径,并对深大建筑教育的培养特色和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期许;蔡永洁教授则以自己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留学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师承关系在教育学中的特殊作用与持续影响;彭长歆教授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在四、五年级开设的专门化、研究型设计模块,并与学生未来深造的研究领域形成对接和关联;沈中伟教授从专业评估的角度阐述了教学特色和评价体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呼吁重视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均好性;邵郁教授从“新工科”“学、研、产”等学科体系建设的热点话题切入讨论,论述了建筑教育特色产生的机制与内在驱动力,并强调体系的建构不能脱离师生动态化的选择和流动;褚冬竹教授则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谈论了以不同地域和规模开展建筑教育的可能性,尤其是如何激发师生突破既有学科体系来进行持续创新;叶飞教授提到了校外导师的价值,并能够给学院带来新的设计思潮和设计方法;周凌教授则简述了南京大学“4+2”的办学模式及其基于建构传统的研究生设计教学;王兴田教授强调了“双向选择”在师生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并能促进教学相长的循环;许从宝教授以“纵队”教学实践的丰富经验讨论了不同教学团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巧妙制衡;关瑞明教授追溯了他在福州大学主持的教改历程,深入探讨了通识教育与特色培养、均好发展与竞争机制在建筑教学的应用;申绍杰教授则比较了苏大和深大不同的办学背景和导师组的发展历程,指出师资积淀和师承学脉的重要性。
此外,深大建筑资深教师龚维敏、何川、陈佳伟、刘尔明以及校外导师陈泽涛和邓文华也加入讨论,从学院内部和深圳设计文化圈层的视角讨论了深圳建筑教育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轨迹。学者们精彩发言不断,字字珠玑,引发了会场持续而激烈的回应。研讨会最后,彭小松副院长做了总结陈述,期待诸位专家的精彩点评能够激发更具前瞻性和实验性的教学改革。
通过对“一横多纵”模式的剖析,各校教师的讨论触及到建筑教育中一些共同的结构性问题:如何通过机制改革来调动师生积极性;如何在导师组架构下进行师资和课题的共享;如何加强师生交流并复兴传统师徒制教学面面相授的精髓。通过对话,与会教师也形成了共识,当下建筑教育需不断应对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加强地域、专业、学科等办学特色的凝练,更好地进行自我调适以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整场会议历时近六小时,在教师们开放性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嘉宾在围绕“横向”和“纵向”教学体系的讨论中充分交换意见,对导师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诸多共识。在各兄弟院校的倡议下,由深圳大学牵头成立了“横纵”论坛(联盟),并轮席定期举办相关教学会议。各校共同拟定明年在青岛理工大学举办研讨会,共商教学,共叙友情。
注:嘉宾发言与讨论内容基于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撰稿:张轶伟
审核:彭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