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我能为乡村建设做什么?”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2021-12-03

  

  2021年11月20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年学术论坛之“我能为乡村建设做什么?”青年学者论坛于深圳大学建规院馆A103成功举办。论坛由深圳大学建筑与规划主办,夏珩助理教授作为学术召集人进行了此次论坛的策划与组织。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我能为乡村建设做什么?”为主题,共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無名营造社、浙江安吉建筑研究中心、傅英斌工作室、一树建筑、Studio 10工作室等11位青年才俊进行了关于乡村建设的精彩分享。内容涉及研究、教学、实践等多个维度,多个视角,为乡村建设的探索贡献了宝贵经验和无限畅想。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得到来自高校、企业的多方关注,线上报名人数达412人。


论坛开幕


范悦院长线上致辞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悦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师生对所有嘉宾与参会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促进国内外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打造一个轻松、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通过这个交流来解读或者探讨一下乡建现在能做哪些事情,以及乡建和建筑学的关系,更加能促进今后的教学科研的科学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



专题讲座

报告分上下两场


论坛会议议程



上午场

分享1:

穆钧 北京建筑大学

《传统营建工艺的革新与传承》


穆钧老师线上分享


  随着乡村发展从“扶贫”奔向“小康”,建筑师在乡村的专业实践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坚守什么底线?在本次分享中,讲者回顾了过去16年的实践经历,经过从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初步对生土建筑的相对缺陷做了克服和提升,完善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包括材料层面、设计层面、施工性层面,逐步形成了规程以及产品设计、实践拓展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提出未来定量研究的展望。提出传统传承应该真正的融入到现代,不求是它是量大面广,而是将生土建筑不断完善,形成多元当中的一元,作为让大家放心引用的选项。


△ 穆钧  《传统营建工艺的革新与传承》



分享2:

陈国栋 無名营造社

《为老百姓造房子》

undefined

陈国栋现场分享


  讲者分享了团队在黔东南的住宅建筑实践,探寻了传统居住环境保存良好地区的民居更新的现状与趋势,以及探讨未来更新实践的可能性。通过直接和老百姓对话的公益住宅项目,以老百姓的立场角度审视传统记忆,从物理层面讨论传统的建造方式。黔东南以前是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互助共建体系,随着建造关系的改变,设计师需要在复杂的四方关系中寻求新的方式,需要在住宅工业化体系在中国当下的阶段,寻找和手工艺师傅的平衡点,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去寻找良性的操作项目方式,同时需要构建和老百姓相互信赖的、紧密结合的工作逻辑和工作方式。



△ 陈国栋 《为老百姓造房子》


分享3:

罗辉 苏州大学

《南方土木研究与乡村复兴实践》


罗辉老师现场分享


  讲者通过对建造体系的认知和对建造体系的现代化的工作经历以及教学经历,探讨了传统建造现代化如何指向乡村空间复兴。发展一种集建造、单体民居以及群体聚落的现代建造体系,以此作为乡村空间复兴的路径。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以土木结合的建筑形式,建造适合现代生活的建筑空间的群体空间,同时从建造、建筑到聚落探讨如何延续土木建造体系的应变建造逻辑。

△ 罗辉 《南方土木研究与乡村复兴实践》



分享4:

郭子怡 深圳大学

《团结式建筑 X 在地式发展》


    讲者分享了自下而上社会性的建筑工作“在地式发展”和“团结式建筑”,介绍了从材料、技术创造、传统建筑和地方发展四个方向如何从建筑行动来回应人,以宏观的角度讨论乡村建设,探讨建筑的社会性。乡村不是问题,乡村建设不局限在乡村,乡村建设是个社会命题。提出纯设计不足以回应当下的建筑发展,而是需回应社会,回应人。同时,再提出建筑师应该重新定位,并提出4种未来的建筑可能性:1. 资源式的建筑、2.创造平台式的建筑、3.进行式的建筑、4.人性的建筑


△ 郭子怡 《团结式建筑 X 在地式发展》



下午场

分享5:

任卫中 浙江安吉泥土建筑研究中心

《泥土学校的庭院经济》


任卫中老师现场分享


  讲者以其在乡村生活的切身体会出发,分享如何从泥土建造和泥土种植的生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自给自足抵御全球化对乡村生态的破坏。泥土的建造技术从木结构拆除之后重新组装,探讨墙体砌筑改造的研究,从建造到改造,边生活边建设的模式下提升夯土技术。庭院经济以农作物种植、保存、手工加工、建材加工为主,之后推出了体验经济、健康经济,实现乡村自给自足。



△ 任卫中  《泥土学校的庭院经济》



分享6:

傅英斌 傅英斌工作室

《学习乡村好榜样》


傅英斌老师现场分享


  乡村面临的问题远比城市里面临的问题要多,不单纯再是一个空间和设计上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关系需要处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讲者通过对多个实践案例的分享,从最初用城市思维做的儿童乐园项目由改造更新到荒废,再到后来设计中更多保留乡村特性。发现乡村不光是问题,即使看到不好的东西,也隐含着独有的趣味和民间的生动。强调做乡建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不要把自己当成菩萨的角色,大慈大悲拯救乡村,而更多应成为一个孙悟空的角色,灵活处理问题、应对不同的变化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 傅英斌  《学习乡村好榜样》


分享7:

陈曦/周实 一树建筑/Studio 10

《在修武乡村做设计》


陈曦老师现场分享



周实老师现场分享


  两位讲者从职业建筑师角度出发,分别分享了在修武的乡建实践。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都需要回应同样有限的资金、预算、时间,同样复杂的甲方关系、用户需求和未来不确定的运营,我们都要回应同样的地域特色、地型、气候性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平衡建筑师,尤其是青年建筑师对乡村生活方式和建筑的想象以及当地居民对城市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的想象和向往,以及建筑师为乡村所设计的建筑该如何考虑长久运营与维护。

△ 陈曦/周实 《在修武乡村做设计》


分享8:

张弘 清华大学

《扎根中国大地,逐梦乡村振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探索》

张弘老师线上分享


   讲者分享了清华大学在建筑学教育中结合实践,以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参与乡村的建设或实践过程。工作站的模式以乡村闲置废弃房屋的改造和再利用,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人才的基地,同时作为长效、开放、公益平台凝聚资源。着力强调实践项目和专业培养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地方实际需求中挖掘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际项目全专业、全流程、全方位完成设计实践和论文训练。探讨如何培养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以及通过机制进一步改善乡村建设中人才短板的探索,同时对未来形成高校联盟体制化建设的设想。

△ 张弘《扎根中国大地,逐梦乡村振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探索》



分享9:

彭小松/谭慧宇 深圳大学

《基于乡建实验的在地建筑教育探索》


彭小松老师现场分享



谭慧宇同学现场分享



   高校需要培养乡村建筑师吗?如果需要,应该怎么培养?两位讲者分别从学生的视角分享从兴趣出发实地参与乡村建筑实践、研究,最后形成论文的经历,以及从教学者的角度分享深大建规在乡村建设、建筑材料创新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深大建规以在地为基础,通过寒暑期工作坊学习传统工艺、材料课程研究材料和建造、建造竞赛培养学生设计和搭建,强调学生动手和实地参与到乡村中,走出课堂进行研究和建造,亲身经历与村民同吃同住,为乡村建设培养建筑师。


△ 彭小松/谭慧宇 《基于乡建实验的在地建筑教育探索》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分为上午下午两场,由夏珩主持,任卫中、陈国栋、罗辉、傅英斌、陈曦、周实、彭小松、肖靖线下,穆钧、张弘、饶小军、郭子怡线上参加了对谈环节,学者们讨论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的挑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同时探讨了未来建筑学乡村教育的发展。




论坛闭幕


  闭幕环节,夏珩老师进行了论坛小结,感谢分享嘉宾带来的关于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分享,希望大家以后还能有机会延续这个论坛做更深入的讨论,使更多的学者、学生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为创建美丽乡村而共同努力。

  本次论坛也为大家留下了值得再深入思考的议题,期待我们下次相聚也能对以下两个议题有更多的回应。

  感谢大家对本次“我能为乡村建设做什么?”青年学者论坛的关注!



01

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是否有必要回应社会性问题?超越了建筑师的专业工作吗?


02

建筑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可能性?建筑教育可从乡村建设的大环境学到什么?

建筑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可能性?建筑教育可从乡村建设的大环境学到什么?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732877    26732848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