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居住密度与住区建筑品质提升
2021-12-03

 2021年11月27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年系列学术会议 | 居住密度与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讨会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103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    


 本次大会以“居住密度与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为主题,召集邀请了14位专家学者(见会议主题报告),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探讨。研讨会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陈珊、助理教授张琼主持。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得到了来自高校、企业、以及相关单位的多方关注。在交流分享进行时的改造实践和机制研究以外,引入“居住密度”,探讨拓展既往居住环境的量度和意义,解读和重构其与场所品质的对应关系。同时并行探讨了多要素综合性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更新策略和方法。


  会议召集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悦院长对研讨会的嘉宾和参会者表示欢迎,同时从“居住密度”的内涵理解、建筑学相关学科如何介入住区更新、疫情背景下的住区更新安全问题等方面阐述了研讨会的主题。


会议主题报告

(按报告顺序)

周静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周静敏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以提升居住品质为目标的住区规划与设计教育》。从概述、模式、案例以及成果展示四个方面介绍了同济大学“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工业化住宅设计”研究生课程。一方面探讨了将新型建造模式引入高校教育,更早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另一方面,思考了从建筑教育和课程设计的角度应对居住品质提升的发展。


刘佳燕

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佳燕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场所·价值·营造—社区规划的在地实践》。首先梳理了社区规划的演进,阐述了从空间认知到场所认知的转型。其次从两个特点阐述了社区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发展历程中的独特性,第一是作为地方性场所,第二是与地方治理紧密结合。最后通过在北京清河街道持续多年的“新清河实验”分享了在社区规划层面所做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


贾倍思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BEA(香港)合伙人、主创建筑师

   贾倍思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居住密度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案例》。定量方面,以深圳坪山地区的研究为例,通过负氧离子和PM2.5两个指标的研究,探讨了高密度居住形态和空气质量的关系;定性方面,通过介绍D.Eberle的《Density&Atmosphere》一书,阐述密度的看法不能通过简单的科学研究,真正的城市应该是体验生活的。


邵郁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邵郁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低碳工业化营造视角下的住宅设计思考》。首先阐述了在“工业4.0”、“双碳目标”以及“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建筑生产模式、低碳发展和人居品质都有了新的挑战;其次介绍了团队围绕低碳和工业化住宅设计营建模式进行的几方面研究,包括生命周期、低能耗、成品住宅、建筑与城市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碳目标下的生物基建筑材料、既有建筑的运行节能和改造优化方法等。


刘珩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

  刘珩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城中城——存量时代关于复合性公共性的住区更新设计与思考》。首先讨论了疫情时代对于社区公共性和私密性的新思考;其次通过介绍广州时代美术馆、南头古城改造项目等,探讨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问题;最后阐述了住区更新是从一种复杂性到另一种复杂性,从单一到多元,从私域到开放。


刘少瑜

深圳大学访问教授

香港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刘少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居住“密度”与品质的关联性: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探讨-以新加坡为例》,结合自己在新加坡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对于居住密度与空间品质的见解和体会。首先介绍了新加坡建设公屋的背景;其次介绍了新加坡建造“花园城市”的发展历程,从每十年一个口号和主题,阐述了不同时期建造住宅的目标;最后通过分享两个项目,讨论了居住密度与品质的关联。


刘东卫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总建筑师报告的题目是《当代居住社区再生模式与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开放建筑对策思考》,结合老旧社区改造项目,分享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及思考。首先结合北京发展现状、社会问题、国家策略等介绍了项目背景;其次学习国际上社区更新的先进模式,提出城市更新的前沿趋势;最后介绍了项目设计本身,如何保持多方面价值以及建国初期小区魅力的同时,通过社区更新来提升多方面的活力。


华颖

康奈尔大学中国中心主任

  华颖主任报告的题目是《后疫情时代职住融合趋势探讨》。首先从互动设计、后评估、数据获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工具;其次通过数据分析了过去一年南欧和美国在疫情影响下的居家办公情况;另外指出办公空间在城市尺度上的流动性和机动性是和居住相关的;最后阐述了共享办公空间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于第一类工作空间(办公室)和第二类工作空间(家)进行补充。


胡惠琴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胡惠琴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营造福祉型社区环境-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首先从福祉社区的概念,讨论了老龄化社会下福祉意义的转变,指出社会福祉的关键词是社区福祉;另外介绍了老旧社区设施配件的两个难题:场地有限和资源缺乏,从硬空间和软空间两个维度、社区和建筑两个层面探讨了营造福祉型社区,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的方式;最后介绍了营造福祉型社区的实例。


禤文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禤文昊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公私之间——华南既有住区户边空间的微更新策略探讨》。首先对华南地区传统高密度住宅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其次探讨了高密度条件下,户内面积和户外用地的逼仄催生出的户边公私空间改造权角逐的现象;最后指出对微更新社区概念的探讨,作为设计师不妨基于户边空间这种公私权界含糊的现实,在了解这样的规律之后做针对性、精细化的场面设计和立面引导。


庄欣

深圳市罗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庄欣副总经理报告的题目是《深圳市城市更新体系概况和实践》。首先介绍了深圳市城市更新“1+3”的制度体系;其次介绍了深圳市城市更新的数据,截止2021年城市更新计划中拆除重建类为主,综合整治类不到5%的比例;另外介绍了在住建厅发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以后广州所做出的行动;最后通过两个实践案例指出城市更新中综合整治实际操作面临的困难。


陈方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陈方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居住聚落与公交邻里》。首先聚焦关于站点街区步行优化的话题,基于住区设计和城市关系的视角,介绍了在街区型居住-生态导入-文化植入-公共生活节点方面所做的相关实践;其次是针对城市公共节点中的住区轨道研究,以香港、深圳、重庆三个城市为例,通过对三项指标(PCA、PRD、WTI)的步行路径精细化分析,尝试进行修复实验,探讨了精细量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公交邻里构建的思考。


钟鸿峰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钟鸿峰研究生报告的题目是《既有住区建筑室外热环境品质提升量化模拟研究》。以团队性能模拟优化研究方向下的住区户外环境品质提升量化模拟研究为例,简述了以热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既有住区综合更新流程和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案例研究、仿真模拟,在总结老旧住区改造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性的策略指引。


范悦

深圳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范悦教授以《居住密度与住区建筑品质多要素研究》为题,从住区建筑品质多要素科学研究、深圳存量住宅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内容和观点。首先,基于参与国外住宅再生调查及研究,以及在国内率先开展同领域研究经历,指出我国老旧住区改造虽量大面广但尚处于广而不专、广而不产的阶段,急需大力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其次,以深圳为例,介绍了存量住宅的分布调查,阐释了深圳存量住宅的“密度”特点;同时,针对各年代的“非典型”住宅小区的密度特点调研与分析,指出了人居环境的特色和密度要素。最后,总结了密度研究的特点以及今后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主题报告之后,线上线下嘉宾以及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曹卓院长、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齐奕、陈珊、张玲、张琼、崔光勋等老师进行了圆桌会议讨论,就此次研讨会关于“居住密度”的内涵理解、建筑学相关学科如何介入住区更新、疫情背景下的住区更新安全问题等话题展开讨论。


期待下次的共聚!

期待之后更多学者的参与!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732877    26732848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