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传统建筑测绘教研论坛
2021-12-01

     20211126日下午,传统建筑测绘教研论坛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103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深圳大学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与博士点建设项目提供支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龚恺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浈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饶小军教授、乔迅翔教授等嘉宾莅临现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畅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吴葱教授线上参加了会议。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教授、副院长彭小松副教授,王浩锋教授、肖靖副教授等教师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线下参会嘉宾与老师合影


     传统建筑测绘课程作为建筑教育的重要环节,面临数字化技术、多元化培养目标、后喻文化现象等冲击,正发生着急剧变革。为寻求更好应对诸多挑战和机遇的方法,与会嘉宾就传统建筑测绘课程的教与学进行了分享与探讨。会议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来自多个高校的教师、学生对本次会议予以了关注。会议讨论热烈,线上与线下互动积极。

会议海报


会议开幕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悦院长致开幕辞,代表学院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及所有的参会者表示欢迎,向与会嘉宾对深圳大学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教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达感谢。他指出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并行,传统建筑测绘教学如何与新兴技术结合,更好地发展、呈现与彰显建筑历史遗产,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希望在本次论坛中能听到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向各兄弟院校学习。

范悦院长致辞


论坛内容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乔迅翔教授主持,下半场由王浩锋教授主持。

乔迅翔教授主持


王浩锋教授主持



上半场


龚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龚恺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传统建筑田野调查工作方法的思考》,以测绘为主线,兼及调查和记录的讨论。第一部分,龚教授首先从外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调查说起,回顾了中国营造学社、童寯先生、刘敦桢先生等老一辈学者测绘成果和艺术表达的强调,以及重视测绘调查过程草图工作场景记录。作为一种传承,东南大学对江南园林的测绘,对景观画法的要求很高。为了加深理解,在法式测绘之外,还要求学生根据测绘成果搭建简单的木质模型。第二部分,龚教授介绍了他带领东南大学学生30年来徽州田野调查的历程及理念变化,测绘和调查的关注点从单体建筑扩展到村落、村落群和村际空间,在跟日本高校合作后,还关注调查对象生活的常态。制图手段方面,从早期的手绘到Autocad再到三维模型的逐步演进。测绘过程,实际包含“绘-测-绘” 三个步骤,首先教学生如何观察、画草图,然后粗细交叉测,单体精测,再就是成果与表达。第三部分,龚教授认为测绘可以带动研究,也可以带动设计。作为测绘教学成果的承续,简要介绍了在徽州的若干建筑设计实践。



刘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畅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测绘课程设计尝试》,基于服务于设计教学史学研究遗产保护三个目标,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传统建筑测绘课程的主要特点进行了介绍。其一,将每一届的学生分为不同专题的小组,测绘训练中每个专题由不同专长的老师分别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学生在课后的交流中将不同的专题串联起来;其二,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多角度的测绘,采集的数据包括空间几何数据、生态数据、成分分析数据等,测绘的关注点包括古建筑群体调研、复杂木结构的探究、雕刻类细节的测量以及彩绘;其三,对于装饰细节,通过扫描点云生成图纸,学生不再描图,反而有机会更好地现场观察,往往观察到更深入的信息。其四,彩画测绘,学生对颜色的调查能够复原彩画的原貌,并将其附着在三维模型上,而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当时的彩画设计。更细节的材料工艺的研究和记录尚未进入本科生测绘训练,需要较为专业的人士方能进行。总结清华大学测绘课程的特点:第一,在每个年级里面都有不同的测绘成分;第二,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从几何数据采集到生态数据采集到成分分析数据的采集,希望未来将涵盖所有的层次;第三,回应未来人才培养方向是一个宽口方向,无论是设计行业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遗产保护工作者,他们都能从测绘课程获得知识与力量。


吴葱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葱教授在报告《〈古建筑测绘〉教材修订及相关问题》中,就教材修编的基本背景、教材的定位、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增补的内容,以及教材的使用进行了介绍。随着测绘教学内容的转变、测绘在建筑教育中扮演角色的转变以及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教材的定位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前是注重作图训练,后来测绘的技术在变化,教学内容也在变化。《古建筑测绘》教材的定位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化的学习资源,一方面作为理论参考需要具有严谨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实用性,学生可以即学即用,弥补“测量学”课程的缺失。因此,教材的内容应大于实际教学,故在修编中对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新技术及其使用等内容进行了增补。最后,吴葱教授还谈到传统建筑测绘与研究中寻求规律性和差异化的最优解,探讨以技入道还是从技能训练出发去思考问题,强调举一反三,探索发现古建筑。目前的教材相对来说是内容比较完整的知识库,可结合线上的一些内容为现实操作提供补充。教师亦可根据不同的侧重方向,将资料进行汇编,形成常规的工作手册,提前发放给学生,以期收获更好的测绘成果。


下半场

李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李浈教授报告题目为《乡野求“礼”: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实录〉课程的实践与体会》。首先李浈教授对同济大学的历史环境实录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实习成果、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创新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完整的介绍,认为课程教学的初心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进而教学团队和学科建设有所回馈。随后,通过视频展示了同济大学对上海秋霞圃、古猗园等测绘的过程实录。报告从传统建筑测绘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从教的角度对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团队中教师与研究生助教的组织、测绘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安全防护与管理方式等进行了分享;另一方面从学的角度介绍了测绘的收获,即站在营造或者建造的视角看待测绘,通过测绘建立对传统建筑完整性、系统性、差异性的认知,通过实录教学与科研的高度融合,建立起以江南为核心、放眼全国的建筑测绘与研究。



乔迅翔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乔迅翔教授的报告《乡土建筑“泛测绘”教学尝试与思考》,首先对深大测绘课程的历史、测绘对象、课程时间安排、选课方式及测绘技术等进行了介绍,随后介绍了若干课程教学尝试,包括:“测绘+研究专题”,可以概括为一处建筑+一处公共空间+一个专题,研究专题试图把测绘引向深入;“测绘+营造活动”,尝试将测绘实习与传统工艺建造活动相结合;“测绘+空间调查”,尝试将测绘实习与历史人文调查相结合。最后,乔迅翔教授还就测绘课程的性质、测绘教学的目标、测绘精度、测绘现状与原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评议与回应及圆桌讨论

     在评议与回应环节中,评议人饶小军教授对上半场的三位嘉宾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设计教学与测绘的关系、研究生课程与测绘教学的关系以及测绘教学的统一标准。龚恺教授、刘畅副教授和吴葱教授分别根据各学校实际操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前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饶小军教授评议


     下半场评议人龚恺教授表示希望在测绘内容与教学组织方面对李浈教授的报告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深圳大学在“测绘+”方面进行的尝试表示了肯定。两位嘉宾也分别就此进行了回应。

龚恺教授评议

     圆桌讨论阶段,与会的嘉宾畅所欲言,再次就传统建筑测绘教育分享了个人思考与见解,并与现场的老师及学生进行了互动答疑,进一步就建筑测绘教学中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新测绘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取舍、教学时长的安排、测绘教学的定位、测绘成果的质量与展示等话题交换了意见与看法。

圆桌讨论

     最后,感谢与会专家对于传统建筑测绘教学的研究、思考与实践,感谢各位对深圳大学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支持!希望未来可以延续并拓展此类教研论坛的形式与内容,携手更多专家学者共同推进传统建筑测绘教学的发展!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732877    26732848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3688 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 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7